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人民群众: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源泉
来源:濮阳民政         发布日期:2019-08-12      

[摘要]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源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它来自人民,成长于人民,是人民中的一份子。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特权和消极腐败是党群关系的腐蚀剂,要反对特权,反对消极腐败现象。要始终不渝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

人民群众 历史发展动力 根本立场 群众路线

人类历史表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于经济,经济问题的表现在于政治,政治的得失在于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条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执政党最大的政治是人心。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任何执政党都有自己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它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它的群众基础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

  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所有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都说没有客观规律。他们认为,人是有意识的,意识是变幻莫测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级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成不同的意志,发生不同的作用。因此,社会历史是杂乱无章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一定的反作用。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及其状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历史真正成为了“世界历史”。那么,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什么作用呢?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他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87页。】恩格斯也指出: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他们“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1卷第342—344页。】 。马克思还说:“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可能由一个政党来完成,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5卷第716页。】他还强调:“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40页。】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强调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全集》第2版第33卷第53页。】“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第3卷第347页。】“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第4卷第695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党管党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思想,确定了正确的行动纲领和发展战略,调动起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来自人民,成长于人民,是人民中的一份子。它的历史使命是为人民谋福利、谋幸福,为民族谋解放、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谋发展。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动员和宣传教育群众,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联合起来为建立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8页。】历史使命和任务的完成,最终是阶级消灭,政党消失,国家消亡。那么,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共产党产生以后,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工人党)都做了什么呢?它们做的最大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开创了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首次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突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改变了冷战中的国际力量对比,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党(布)(后来改名为全联盟共产党[布]、苏联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奋发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很短时间内,使苏联经济总量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后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现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等等。在世界经济低迷、前景暗淡之时,中国经济“柳暗花明”“一枝独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处于低潮的情况下,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建设,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国家曾经和正在创造世界奇迹和人类的伟业。那么,它们的力量来自哪里?历史事实表明,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来源于人民。这一切证明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证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个马克思主义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离开了人民将一事无成。共产党不能脱离人民,必须依靠人民,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411页。】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413页。】共产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质呢?这是由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近代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出现,社会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真正成为了革命的阶级,因为它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而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因此,共产党的利益,就是工人阶级的利益,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参见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的讲话,载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7页。】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毛泽东在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也强调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94页。】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党章中就一直鲜明地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全部工作之中。2017年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20页。】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就成为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共产党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强调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能打一点折扣的,是不含半点杂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面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追求享受的现象,强调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85页。】马克思是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民求解放。因此,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始终不渝的事,是一以贯之的事。共产党的宗旨是其区别于其他任何剥削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价值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情怀是共产党人的情怀,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群众的人民性是高度统一、完全一致、不可分割的。坚持人民立场,也就是坚持党性立场。

共产党人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就要为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而不懈努力。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这方面,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有经验,也有教训。苏联共产党长期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造成了严重后果。如果说,当年在特殊环境下,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战争,苏联人民群众对生活中的困难还能坚持和忍受的话,那么随着环境的变化,他们的态度和选择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外敌威胁基本解除,为和美国争霸而继续要求人民长期做出牺牲,人民群众就难以接受了。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方面,苏联向大众提供的消费品质量低劣,供应紧张。老百姓每年用于排队购买食品和牙膏、手纸等日用品的时间,相当于1500万个劳动者的全年工时。人民对苏共的感情和信任就在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漫长等待中流失了、耗尽了。另一方面,很多领导干部不需要排队就可以很容易地从特供商店获得美味佳肴和进口商品,对群众的困窘缺乏亲身感受,也不会有改善人民生活的紧迫感。有的还在酒足饭饱之余,批判老百姓具有向往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资产阶级思想”。【参见黄苇町:《苏共亡党二十年祭: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载《党的生活》2011年第9期。】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决策中也存在类似问题。1956年发生的波、匈事件就与此有关。中国在1957年后,党的决策开始出现“左”的失误。“大跃进”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失,“文化大革命”更是带来一场内乱。由于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后来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4页。】“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0页。】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启的。

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发展起来、活跃起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从7.7亿减少到3046万,从占农村总人口的97.5%下降到3.1%。中国减贫总人数占全球减贫总人数的70%,中国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2.8倍。历史告诉我们,心中没有人民,忽视群众利益,是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国家共产党被人民抛弃的重要原因。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获得极高威望,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的根本原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的思想理论,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之用于指导改革发展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他还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等。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从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上解决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践行这一思想,就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坚守共产党人根本立场的重大政治问题。

因此,在当代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无论是创新驱动、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还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治理环境污染、顺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的期待,还是协调效率与公平关系、既做大蛋糕又更公平分好蛋糕,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解决民生问题的鲜明导向。

三、永远保持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特权和消极腐败是党群关系的腐蚀剂。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表明,共产党取得政权、获得执政地位,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甚至亡党,也正是因为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支持与否、人心向背,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1921—1926年是苏联党风政风最好的时期,也是苏联为以后迅速崛起准备了较好条件的时期。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党的干部开始出现脱离群众的现象,并逐步发展,往后越来越严重,以致在党和国家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并不断固化。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苏联时期联盟和地方两级的权贵阶层约75万人,若加上他们的亲属,则有大约300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5%”【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198页。】。特权制使苏联后期党群、干群关系出现巨大裂痕,人民的利益越来越得不到保障。特权在个人专断和社会主义法制破坏的情况下变本加厉扩展,领导干部最终由“人民公仆”变成“人民主人”。因此,其走向衰败就在所难免。

苏联解体前,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而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机关党员干部和官僚阶层的利益。【参见赵德宇:《苏联解体原因探析》,载《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1期。】苏联共产党在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时候,在执政74年之后丧失执政地位。“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苏共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行动的记载。”【李慎明等撰稿:《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苏联解体时,人民群众在自己的观念中早已把苏共抛弃了,苏共也随之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严重脱离群众,发生消极腐败现象。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卡达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共产党人来说,有两大考验,共产党人单独面对敌人时遇到的是第一个考验,这是艰苦的考验,因为要冒生命的危险。许多人英勇地经受住了这一考验。另一个是接管政权的考验。某些人在第二个考验中失败了。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逐渐脱离长期为之奋斗的群众。在国家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小霸王越来越多,发号施令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方法。【参见曹桂乾:《腐败与东欧共产党的衰败》,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他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公仆关系,等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开创革命新局面,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在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当时,人民解放军只有6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有近80万人,力量对比悬殊。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人民解放军后面有支前民工多达543万人。战斗打到哪里,人民群众的小推车就推到哪里。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大跃进”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人民群众响应中央精简职工的号召,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完成了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的艰巨任务。组织和领导这项工作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当时就说:这“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这是史无前例的,堪称奇迹”【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76页。】。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步伐,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广大人民群众流血流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人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更是披荆斩棘、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面对世界性的腐败难题,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坚决反对腐败,反对特权。党的十八大后更是举旗亮剑,刮骨疗毒,割除毒瘤,消除腐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赞誉,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说明,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纯洁性,要不变质,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反对特权、反对腐败。

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世界各国共产党包括苏联共产党、东欧国家共产党(工人党)、中国共产党,都是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劳资对立的产物,它们不是在代议体制内产生的,其存在不具有所谓的“合法性”。因此,共产党在未夺取政权的革命阶段,一刻也不能离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离开了便无法生存。列宁在建党时期特别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许多关于加强党群关系的论述。斯大林早期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曾用古希腊神话英雄安泰与大地母亲的关系来比喻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不可分离的关系,强调共产党离开了人民群众,就如同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一样,会无法生存。随着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先后夺得政权,脱离群众的现象开始发生,后来发展到越来越严重的地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将其看作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94页。】1928年党的领导人就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1943年毛泽东对群众路线作了完整系统的阐述。从此,坚持和实行群众路线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优良作风和传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概括的五句话,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20页。】。这五句话分别从立场、方法、目标等方面阐述了党和群众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些内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工作路线的基本遵循。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就密切,我们的事业就胜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就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要长期执政,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就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要保持这种联系,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就必须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曲青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


  • 版权所有 濮阳市民政局 Copyight 2015-2016 www.pymz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